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-前476年),最初作为祭祀用品,后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结合,形成延续至今的传统美食。
粽子起源于哪个朝代:
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-前476年)
详细解答:
早期形态:春秋时期用菰叶(茭白叶)包裹黍米制成"角黍",江苏靖江出土的春秋陶罐内发现碳化黍粒与叶片残痕。
屈原关联:汉代《续齐谐记》记载,楚地百姓为避免鱼虾啃食屈原遗体,将米粮投入江中,后发展为用楝树叶包裹的五彩绳绑粽。
形制演变:唐代出现锥形粽,宋代《武林旧事》记录已有蜜饯粽,明代粽叶改用箬竹叶,现代粽叶材料超过20种。
地域分化:北方汉代开始用红枣填馅,南方晋代发展出咸肉粽,2010年浙江嘉兴粽子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。
文化输出:奈良时代传入日本成为"茅卷",越南用芭蕉叶包柱形粽,墨西哥有类似食品"Tamales"用玉米叶包裹。
以上就是关于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,更多攻略请持续关注玩一玩游戏网。